聚焦二十大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022-10-21发布者:浏览次数:

分享:

“随着生态保护修复,一度匿迹的雪豹等珍稀动物如今再次频现,巍峨的祁连山恢复了昔日的和谐与美丽。”

10月19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第四场集体采访活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与中外记者分享了祁连山的变化,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祁连山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迎来从黑色到浅绿,再到深绿的底色之变。而变化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出题”、亲自“验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无数攻坚克难换来山清水秀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上书写,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祁连山恢复美丽容颜

祁连山,涵养河西走廊的母亲山,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屏障,却曾有过一段“黑色发展史”。

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一个时期内,当地以小煤矿为主的矿山探采规模持续扩大,矿山开采形成的山体破损、矿石弃渣、尾矿对生态破坏十分严重,而这只是祁连山无序开发的众多问题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水电设施违建、偷排偷放污染等问题,让祁连山的美丽容颜遭到损毁。

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针对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解决突出问题,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整治,推进祁连山环境保护与修复。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让甘肃全省上下有了被“猛击一掌”的警醒,整治违法行为、恢复自然生态在祁连山全面展开。

截至目前,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全部分类处置,25个旅游设施项目全面完成整改。祁连山保护区内人为破坏基本禁绝,受损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我们坚决整治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党的二十大代表、张掖市委书记卢小亨说。

2019年8月,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实地“验收”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当得知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新的期望:“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甘肃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在祁连山下,一片片风电机组叶片迎风转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华能甘肃陇东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启动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2021年,以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十大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在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27%。

高原“明珠”更加明亮璀璨

“通过不懈努力,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Ⅰ类,玉溪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玉溪市委书记王力谈及十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感慨万千。

高原湖泊,犹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云南大地上。包括洱海、滇池、抚仙湖在内的“九大高原湖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挂念在心。

“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叮嘱要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高原湖泊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一些问题长期积累,治理起来殊为不易。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办,便是解决问题的最大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湖泊革命”在云岭高原打响。

2018年起,云南省省级财政每年投入36亿元用于九湖保护治理,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十年来共计投入1026.55亿元。

全面彻底推进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工作,累计拆除建(构)筑物面积110.69万平方米,恢复生态湖滨带14公里,全面启动抚仙湖开发项目熔断机制。

完成九湖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划定,全面加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的管控,有序推进新一轮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修订工作。

湖泊之治,带来的是水质之变,是“一湖之治”向“生态之治”的转变,更是云南省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之变。

2021年水质实现稳中向好;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累计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66个;16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年平均值连续5年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6%……

“母亲河”成为绿色发展主战场

第四场集体采访活动中,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问同时给到了山东省和湖北省。为什么会提到这两个省?

山东省拥有黄河出海口,湖北省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沿线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黄河流域修复生态、沙退绿进,大江大河的生态状况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的变化。

黄河长江蜿蜒万里,千百年流淌奔腾,却都曾因污水入江、生态破坏,在短短数十年中变了模样。曾经的山东济南,小清河水质不断恶化,持续为劣Ⅴ类,多河段出现水质黑臭。曾经的湖北宜昌,沿江烟囱厂房林立、砂石码头密布,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保护母亲河迫在眉睫,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迫在眉睫,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迫在眉睫。

开会研究、考察调研、指示批示,祖国的大江大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立足全流域和生态系统整体性,推进母亲河治理保护。

长江沿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各地腾退岸线158公里,滩岸复绿1213万平方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迎来转折性变化。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行动指南,生态环境明显向好,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下游河口湿地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在山东省小清河济南段,今年3月,时隔60多年重现大量中华鳑鲏种群。“在宜昌江边,现在时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江豚在江面逐浪戏水。”党的二十大代表、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璋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新目标、新要求、新征程。只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我们一定能以生态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早日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